不過,如果只是一昧的怪罪這些教育學者似乎也不公平,因為教育的公式化,其實有一半必須要怪罪於這個社會。
真的要形容的話,我大概會用「民智未開」來簡單敘述這個社會普遍對於「教育」這件事情的看法。在第二節的時候就有提到,我們的教育制度起源於「不信任」,對於西方「自學」的態度,這個社會上大概有不少人就像是照相機剛引進台灣時、覺得照相機的閃光會吸走人類的靈魂一樣,覺得「自學式的教育」根本就是妖魔鬼怪,一種「用來摧毀學生的思考模式」。
這裡提到的「自學」,其實不只是「自我的學習」,還包括「自動自發的學習」、「自我探索的學習」、「自己與他人共同的學習」,太多種類的「自學」對現今社會的家長來說其實根本就「不可能達成」,這個雖然不能夠怪罪於他們,因為說白了大部分的他們也是受害者,他們也是在制式化的教育中成長的,而且相比於現在,他們那時候的制式化更加的嚴格,用這邊的標題來形容,就是「完全遵照製造流程的商品,並且嚴格控管、不容有任何不良率、淘汰率很高的同時壓力也相對很高」,所以在他們眼中的教育究理應是「充滿制度的」、「一條龍化的」,就跟工廠的產業鏈一樣。
所以偶爾會有一個怪才教育學家企圖改變我們的教育體制時,這個教育家就會被攻擊的體無完膚,「企圖摧毀下一代」、「要讓下一代變笨」等等的,社會輿論久了,請問還會有誰願意出來改革?留下的就只剩下那些只想著照著社會意願走的教育學家而已。
我們的教育幾乎只能夠接受制度化的答案,對於非制式化的答案我們現行的教育制度沒有辦法接受、這個社會沒有辦法接受,甚至我們會將擁有多元性思維的人當成笨蛋,或者欺侮他,說他的想法「很跳」。
舉個例子來說,「1+1=?」,我想大部分的人第一直覺都會回答「2」吧,但是,我有說這是數學嗎?為什麼「王」不能成為答案?我有說這是10進位制嗎?那麼答案為什麼不能是二進位制的「10」?
大概會有人認為我舉的這個例子很刁難甚至認為我在強詞奪理,等等、等等,我就只是丟個「1+1=?」,但是我明明沒有說這是「十進位制的數學算式」,那麼為什麼不能夠去接受其他的答案呢?
這個就是在制式化的教育下,我們許多人的想法缺少了那份應有的「彈性」。
不過,缺少這份彈性並非全是缺點,例如台灣人的數學在全世界比起來算是數一數二的,我們很多競賽其實都是世界頂尖的,但是那只局限於競賽,在應該擁有「彈性」的地方我們輸得很徹底,在「有範圍的領域」台灣人絕對是菁英,但是脫離這個範圍,我們就只能夠趴在地上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雖然抱回許多國際競賽的獎盃,但是諾貝爾獎的得獎者卻寥寥可數,而且大部分的他們已經不屬於中華民國籍,為什麼會脫離中華民國籍,我不清楚,這一點已經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了。
現行的教育,只懂得強制灌輸固定的規則給學生,更慘的還是從小學就開始,我記得數年前有則新聞,大意是「小學生在考試的時候用九九乘法表來算數學,結果被老師說是錯誤。」,那時候的正解也很有趣,舉個例子,請問7*9的答案是多少?我想大概都是直接7963吧,所得答案即為「63」,但是這是錯誤的,因為老師要求必須要寫成「7+7+7+7+7+7+7+7+7=63」,這個才叫做正確答案,另外如果寫「9+9+9+9+9+9+9=63」也是錯誤的答案,這時候老師會跟你說「請看清楚乘數與被乘數喔!」
有病,而且還是並的不輕的那種。
老實說這其實就是「彈性」的問題了,雖然使用九九乘法表很偷懶沒有錯,但是在課堂上講解九九乘法表的由來不是老師的工作嗎?讓學生從課堂上知道九九乘法表的原理並且加以活用,這才是「給予工具並且讓其活用工具」的作法,但是我們卻禁止這樣的行為,反而要讓孩子在制式化的測驗中做出制式化的行為並進行制式化的訓練,我們在測驗中讓這份彈性消失了,也等同間接的抹消學生的「思考能力」,進一步的去抹煞掉未來的「創造能力」。
只要能夠理解原理不就好了嗎?那麼為什麼在提問並且讓學生回答的時候還要求制式化的東西呢?
學習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腦袋僵化,而是在學習新的東西後讓其活用,並且創造出更多的新東西,不是嗎?
我們用制度化的五大科目來限制住了學生能夠發展的範圍,然後用制度化的考試制度和規則來讓學生侷限於制式化中,最後出社會後幾乎只懂的制度化的知識去運行這個制度化的社會,並把制度化的想法要求我們下一代的教育也必須制度化,繼續把制度化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這才不是教育,並非啟發思想的教育,而是工廠是遵照SOP製造過程出來的機械而已,在這樣的制度化之下,我們已經忘記自己是個人類而並非機器,但是雖然身為人類,我們卻害怕失去制度化的思想、害怕那沒有一個固定答案的題目,一輩子蝸居在舒適圈中,不願意踏出那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