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8日

關於那些年,我們成為工廠產品的那些事(5)

主張「孩子受教權」的那些團體或許該負點責任
  在「公式化的教育制度」一節中曾經提過「怪才教育學家企圖改變我們的教育體制時,這個教育家就會被攻擊的體無完膚,「企圖摧毀下一代」、「要讓下一代變笨」等等的,社會輿論久了,請問還會有誰願意出來改革?留下的就只剩下那些只想著照著社會意願走的教育學家而已。」,關於這一點,我想就不得不提提那些主張「受教權」的民間團體了。



  首先我們先來針對受教權來做定義,這是維基百科中的其中一段:



  受教育權被認為是一種人類權利並被理解為一種自由的權利,明確了對兒童進行初級教育、對所有兒童推廣中等教育的義務、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以及對未接受過完整初級教育的個體進行基礎教育的義務。除了這些規定個體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之外,受教育權內容還包括消除各級教育系統內的歧視、建立最低標準以及提高教育質量。



  看起來很正常,因為身為一個人類,想要活下去的基礎就是「知識」,有句話說「制式就是力量」真的所言不假,從最簡單的「數數」、「東西買賣」到最高階的「創造」、「研發」,這些都是知識的應用與累積,如果沒有人教育我們這些,那麼大概沒有辦法作為一個「有常識的人」在社會上生存。


  但是,這樣的定義與想法非常的美好,卻反過來被民間團體所利用,導致我們的教育陷入一定程度的僵化之中。


  這些民間團體多數為家長組成的團體,例如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人本教育基金會,甚至在近幾年連下一代幸福聯盟也來參與教育議題的討論。基本上,我相信這些團體當初成立的立意是良善的、是有理想的,為了保障學生們教育的權利,這些團體也應該來存在,只是他們對於許多事情的定義錯誤,導致我們的教育變的公式化或是無法進步。


  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在民國103年的時候發布總課綱,在那之前其實經歷過許許多多的紛爭,其中全國家長團體聯盟與人本教育基金會為主的民間團體曾經發起過最大型的遊行來爭取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的實施。


  老實說,這又進一步的讓我們的教育陷入僵化與公式化之中。


  其實十二年國教已經提出非常多年,但是卻一直沒有辦法正式推行,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有著根本的問題。前面九年的國民義務教育叫做基礎教育,也就是我在前面所提到的「數數」、「東西買賣」等最基礎知識的養成,但是從高中開始,隨著學生的職涯發展就開始有了分歧,例如上高中、高職或是出社會工作。


  雖然在受教權的定義時曾經提到「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但是並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進一步的接受高等教育,也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無論是個人因素或是家庭因素,這些學生在原本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制度下在求學生涯的第一個測驗中離開學校教育的階段,雖然十二年國教並非強制性,但是對於那些「因為個人因素導致沒辦法接受高中(職)教育」的學生能夠上高中(職)。


  我講的已經十分委婉了,如有冒犯還請見諒,但是我認為這種作法是錯誤的。


  其實這些學生本來就應該提早離開學校教育,因為說到底,正規的學校教育並不適合他們,而且他們在高等教育中接受的知識未來並不一定對他們有用處,即使有他們也不一定能夠應用,那麼為何不讓他們直接到社會去提早學習更直接層面的技術呢?


  這些家長認為國中學歷在社會會備受歧視,但是這想法錯了,首先他們在學校也時常受到歧視,雖然現在主張「愛的教育」和「反霸凌」,但是光是喊著口號就真的會讓那些歧視的眼光消失嗎?不會的,這些只懂得怪罪學校的家長真的太天真了。再來,也因為「覺得學歷不構會受到歧視」的迷思一直存在,所以現在的基本要求都最少要大學以上,高中學歷的話基本上已經就是人人基本配備,也因為這樣的制度,讓我們的高中學歷徹底不值錢。


  而且到這裡有注意到可笑的一點嗎?這些家長認為「學歷不夠會受到歧視」,但是現在的社會主體構成就是這些家長就是因為抱持「學歷至上」的想法,所以大部分的徵才都要求大學畢業以上,那麼說到底,他們就是在間接的歧視到自己的孩子,不僅如此,還因為害怕遭到歧視所以運用人數的優勢來踐踏我們的文憑與教育制度。


  這是種惡性循環,現在的家長走不出這迷思,因為這迷思來自於他們的家長,接著現在這樣僵化的教育制度導致我們的學生不懂的思考與突破,並且很有可能把同樣的想法帶給下一代。


  在提完十二年國教與民間團體必須負責的原因後,觀點再切回僵化的教育制度或許就能理解一二了。


  因為十二年國教與民間團體的要求,所有的課程必須配合學生並且給予彈性,也因此我們的教育有著奇怪的趨向,根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中提到的核心課程如下: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核心素養,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分為三大面向:「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再細分為九大項目:「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看起來沒毛病但是卻有著嚴重的問題,如同前面幾段中提過的,個人認為要突破公式化的教育要先「擺脫五大科的基本觀念」以及「需要開放式的問題來培養思考能力」,雖然這課綱看起來很完美也十分適合這樣的理念,但是又因為民間團體的要求加上必須配合不同學生的程度,所以最終在設計課程的時候,這些課程依然擺脫不了「五大科測驗」以及「固定式答案」,說到底,就是換湯不換藥。


  我們常常制定了一個完美的理想與課綱,但又因為社會主流食古不化的思想,所以我們就只是換了皮但依然保有骨,妳想整復打掉重練,總是有人會跳出來抨擊你的專業並且質疑你的資格,偏偏這樣的人又是多數,所以我們的教育才會止步不前。



  你能想像某些高中生只會在作文考卷上畫大象,但是依然能夠拿到高中文憑的畫面嗎?我高中(民國97~民國100)的階段沒碰過,但是我相信這樣的將來已經不遠了,因為國小和國中已經看過類似的景象,配合十二年國教,這個現象肯定會延續到高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